【全球热闻】当下的孩子到底需要怎样的书?这位“茅奖”得主说……
来源:出版商务周报
发布时间:2023-02-23 16:14:46
(资料图)
文/徐贵祥 本文约 2800 字,预计 6 分钟 的时间阅读完毕 商务君按 : 茅盾文学奖作家第一次创作儿童文学作品,他如何克服重重困难,写出小读者既喜欢看、又能汲取力量的书? 第一次接受约稿,写一部“给孩子们看的书”,感觉责任重大,使命光荣,定下一个目标:回到孩子们的身边,给孩子们讲个好故事,把好故事讲到孩子们的心坎里。 十年前,我作为全国政协委员,多次参与教育界讨论,了解到当下教育领域的诸多问题。就阅读而言,孩子们要读的书太多了,除了教科书,还有各类辅助教材、考试指南、专长生必读……阅读文学作品的时间和精力非常有限。因此,写给孩子们看的书,就要尤其慎重。 孩子们当下需要什么样的读物呢?这是我首先考虑的问题。作为一个军旅作家,我自然而然地想到了“英雄理想”这个概念。培养爱国主义和革命的英雄主义精神,是教育者的责任,是作家的责任,坦率地说,也是和平时期孩子们迫切的精神需要。 无论时代怎样进步,无论生活方式发生了多么大的变化,但是有一条,居安思危是永远都不能松懈的。要让孩子们知道我们的历史,知道几十年前、一百年前、二百年前,我们中国人是什么样的生存状态,要让孩子们明白我们今天的发展来之不易。我们这一代人有责任和义务让孩子们过上好日子,但是我们不能保证在未来的漫长岁月里,永远不会再有艰难困苦,我们更重要的责任是让我们的后代强大起来。“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”,国歌里的这一句话振聋发聩,每次唱都是热泪盈眶。 忘战必危,这个道理并不是每个人都明白的,并不是我们时时都能清醒认识到的。因此,就像学校有必要组织军事训练、抗震演习、抗疫教育一样,让孩子们多了解一点历史,懂得战争,知道我们曾经有过那么多的苦难和战胜苦难的历程,同样是必要的。 经过反复掂量,我决定写大别山,写大别山的革命战争,写大革命时期的一支红军宣传队,写在战争岁月磨砺成长起来的孩子们。我希望通过我的创作,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里,播下真善美的种子,培养勇敢的精神、坚强的意志以及从容应对困难、战胜挫折的能力,给孩子一颗坚强的心。 怎么才能回到孩子们的身边?把故事的地理背景和时代背景确定下来之后,我很快就想到了一桩往事。 20世纪初,大别山南麓有个孩子,家境一贫如洗,私塾读了两年,被迫辍学放牛。从他11岁那年开始,横祸接踵而至,一场瘟疫,相继夺走了父亲、母亲、伯父和哥哥的生命。不久,姐姐也出嫁了,他成了彻头彻尾的孤儿。 13岁那年,有天早晨 他 去放牛,突然发现刚刚下过雨的地上有一串奇怪的脚印,后来搞清楚了,那叫“马克思鞋”,这个发现给他打开了另一个世界。没有谁比这个孩子更有权力支配自己的命运了,他扔掉了那间破房子,找到了队伍,“穿马克思鞋,走革命路”,成为一名红军小战士。 17岁那年,他成了红四方面军的一名连长,一场残酷的战斗下来,他被部队遣散养伤。这个孩子攥着部队发给的三块银元,一路乞讨,追上了队伍。 三十年后,在朝鲜战场上,他指挥部队同数倍于己的敌人展开旷日持久的大战,终于取得上甘岭战役的伟大胜利。他的名字叫秦基伟。 秦基伟将军的少年经历,成为我多部作品的出发地,这一次,又帮助了我。 动笔之前,我第N次回到大别山,在当年的苏维埃“列宁小学”院内流连忘返,在当代的第一所“希望小学”院外极目远眺。我的目光在苍茫的大别山上空飞翔,捕捉那个时代的每一丝脉动,聆听那片土地上的每一声叹息和欢呼。还有“希望小学”院中飘扬的鲜艳的国旗,那些摆脱了贫困、穿上了校服的孩子,都让我魂牵梦绕。 案头的《皖西革命史》《金寨红军史》和《鄂豫皖革命斗争史》被我一遍一遍地耕耘,一张《土地革命时期民主建政示意图》被我放大若干张,分别画上了《红军崇山支队北上抗日路线》《燕子河攻防战斗示意图》。 历经春夏秋冬,一支红军小分队、一群文艺小红军从各种资料、图表中走下来,集合在我的笔下,《琴声飞过旷野》从此上路了。 《琴声飞过旷野》 作者:徐贵祥 出版社:明天出版社 出版时间:2022年4月 坦率地说,写战争故事,我是有经验的,但是,写一群在战争中成长起来的小红军,起笔就遇到了重重困难。首先,这些孩子是什么秉性;其次,这些孩子做了些什么;再次,这些孩子能做什么。因为我把主要人物的年龄设定在13岁至15岁之间,就必须了解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,而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,没有一篇文章能够告诉我。我既不能模仿《小兵张嘎》,也不能复制《卓娅和舒拉》,我必须找到中国革命战争中文艺小兵最精彩、最可信的片段和瞬间。 13岁到15岁的孩子能做什么事情呢?近距离看,在今天,这个年龄段的孩子,除了上学读书,似乎能干的事情并不多。可是,如果换个环境,真的遇到了困难,孩子们该怎么办? 在和平时期,我没有办法到战场上体验生活,我想到了另外一条体验生活的路径――比照战争环境,我特意留心那些在逆境中的孩子,研究分析他们的经历、遭遇、事迹和行为心理。 这其中有汶川大地震中无数个不屈的孩子,有贫困山区里背着妹妹上学的孩子,有疫情封控期间独自照顾爷爷的孩子……这些孩子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,我们的孩子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娇贵、羸弱、无能,当困难来临的时候,当需要的时候,他们就会爆发出强大的潜力。一旦把他们放在艰苦、残酷的环境里,他们照样能够坚定地走出自己的命运之路。 二十年前我在山东莱阳代职,从报纸上看到一个消息,一个名叫马力的穷孩子,妈妈重病瘫痪,全家靠姥姥捡垃圾过活。别人上学骑自行车,他跑步,买不起鞋子,就打赤脚。就是这个孩子,以高分考入海军潜艇学院。看了报导我非常激动,到处打听怎么给这个孩子捐款,后来得到消息,因为想捐款的人太多,孩子登报鸣谢,并表示,上军校有津贴,无须捐款。 在创作过程中,我还了解到一件事情,我的家乡有一个名叫周桐的孩子,品学兼优,在他高中二年级的时候,因车祸截肢,前后经历了八次手术,错失参加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考试。周桐没有因为伤残丧失斗志,而是更加努力地学习,于伤残三年之后,以684分考入清华大学。我从视频上看到这个消息,也看到这个小伙子那张阳光明媚的笑脸,听他笑呵呵地讲“上帝夺走了我的一条腿,也给了我一颗坚强的心”,那个瞬间,我泪流满面。 以上介绍的都是逆境中崛起的孩子,转过身来,再看看那些生活在顺境中的孩子,在健康的教育环境里,优秀者同样比比皆是。这个时代和那个时代,这群孩子和那群孩子,他们同样坚毅、勇敢、勤奋、友善……诸多品质交相辉映,成为我创作《琴声飞过旷野》的精神底色,于是有了韩子路、乔咏秋、白儿扎等少年红军形象,当然,还有深明大义、放眼长远而又无微不至的韦思源、叶晨霞、李桐等教育者形象。 我希望更多的人从这部作品里领略到文化的威力、文艺的魅力,以及对教育本质和目的的正确理解。 2023童书盛典 倒计时1天 扫码购票 ,提前抢位,手慢无! 点击海报 获取盛典详细流程!
标签:
成长起来
希望小学
知道我们